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别以为银行卡里有几个零就安心了,真要动乱一来,有些东西你花再多钱也换不来。
现金一夜间失灵,越拿越心慌
1945年5月,柏林刚被攻克,德军残部四散逃命,街头还挂着希特勒的画像,银行门口却空无一人。
几个月前,人们还拿着马克排队取钱,现在,那些纸币堆成了垃圾。
有些人,用麻袋装现金去换面包,被赶出商铺,钱没用了吗?不是没用,是没机会用了。
那个年头,德国通货膨胀到什么程度?一颗鸡蛋几万马克,孩子上街买东西,回来时已经买不起了。
展开剩余91%纸币印得来不及,就干脆一张纸上几千万面额,后来干脆拿香烟当货币。
这种事不是只发生在德国。
苏联红军打进东北的时候,有些人拿着法币、银元、金条都不敢上街,当地人不认那一套,认的是粮票、咸菜、火柴和白酒。
战争时期,真正瘫痪的,不是某个商场,而是整个系统。
像现在这种数字支付,平时用着方便,真要打仗的时候,首先断的就是网络和电。
手机一没信号,银行APP再好也没用,ATM停了,银行关了,现金再多,也是摆设。
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,巴格达许多商人家里有美元现金,结果一颗炮弹炸掉电网,商场不开,市场没人,带着美元躲在地下室里饿了三天,最后跟邻居换了两罐豆子才活下去。
再早些,日军攻入南京的时候,不少富户在金陵银行取了大批现钞,堆在自家米缸里。
结果,钱一张没花出去,家人不是逃难中饿死,就是暴乱时失踪。
钱有没有用?平时当然有,可一到那种节点,不是你有钱,而是你有没有能用的“物”。
系统一垮,钞票和废纸之间的差距,就只有一个词:信用,信用没了,钱立刻就不值了。
食物、水和盐,抢得人红了眼
1937年,淞沪战火一烧,上海租界外的菜市场只撑了三天,然后整整两个礼拜没人卖菜,青菜比猪肉还贵。
家里有米的,守着锅活命,没米的,只能上街捡烂白菜,一块咸肉换一包火柴,有人认,有人抢。
水也是这样,战时最怕的不是断粮,而是断水。
城里炸弹落得多,水管一断,半个城区都得靠井水维持,井水不够,河水里加高锰酸钾消毒。
那年夏天,南京城里爆发痢疾,就是因为喝了没煮开的脏水,而真正能撑住人的,是几样看起来不起眼的东西。
罐头、压缩饼干、高热量干粮、食盐,这几样成了救命的底牌。
四川大地震时,有人带着现金翻山找超市,结果背回来几罐午餐肉,成了全村的“贵人”。
日本地震的时候,东京不少家庭常备罐头和矿泉水,一次能扛半个月。
战时真正“值钱”的,是能放嘴里的东西。
就像朝鲜战争期间,前线战士最盼的是后勤一包炒面,干嚼能撑一天,泡水能喂俩人。
有老兵回忆,那年除夕吃上一块南瓜干,差点感动哭了。
除了吃的,还有“换的”,一个火腿,可以换三个针头;一包糖,可以换一瓶碘酒。
可这些东西不是想买就能买,越是紧张,越是封锁,物资从上到下卡着,物价飞涨,有人花整个月工资,只换回一包压缩饼干。
更狠的,物资开始凭票,没有票,再多钱也换不到半袋大米。
九十年代南斯拉夫内战时,萨拉热窝围困长达44个月,居民靠国际组织空投的军粮活命,没有储备的,只能去街头挖树皮煮汤。
人真正明白“吃得饱才算富”,都是到了那种日子之后。
还有一种人,有钱买了大堆生米白面,结果家里没灶,没火,水也没,最后眼睁睁看着一袋面粉发霉长虫。
真正能“保命”的食物,是不靠厨房的那种,像罐头、能量棒、压缩饼干,不管有没有锅,只要能咽,就能挺过一天。
水的问题更现实,井水不好找,自来水容易断,桶装水搬不动。
便携净水器、净水片,这种看起来不值钱的工具,在战区却被疯抢。
因为,一口干净水,比一张百元钞更稀罕。
哪怕是烧开的水,也得有壶,有火,有时间,炸弹一来,谁还敢点火做饭?所以,冷吃、即食,才是真本事。
很多人平时笑话“囤货党”,真要战乱起来,第一个后悔的就是自己。
药品没了,比断粮更吓人
1943年,常德会战打到白热化,整座城成了孤岛,前线官兵最多的伤不是枪伤,而是感染、发热、脱水,后方送药的车炸了,伤兵只能靠撕床单绑伤口。
退烧药、止痛片,全靠早些准备的那点库存撑着。
当时战地医生回忆,最缺的是酒精,战场一热,伤口一脓,酒精成了命脉,有时候,一瓶碘酒能让三个重伤兵少受一半罪。
抗战后期,新四军有批女卫生员,带着一小包红霉素穿山越岭,救了几十个伤员。
那些药是上级从后方用骡马背来的,一瓶擦剂包了七层布,绑在身上才不敢摔。
真正撑得住的队伍,不是子弹多,而是绷带多。
民间更惨,战乱之下,医院关门,诊所没药,伤风感冒都能拖成肺炎,平民家里谁有一瓶止咳糖浆,就能救命。
越南战争时期,美军很多死者并不是阵亡,而是感染致死。
热带潮湿,蚊虫多,稍有擦伤不处理,第二天就能化脓,后来他们在战区大量投放抗生素,才扭转局势。
没药,不敢动,不敢受伤,不敢出门,怕感染。
所以,真正有经验的人,战前是去囤药房,家里放是药箱,像碘伏、绷带、消毒棉、纱布、退烧药、止血粉、抗过敏药,这些不起眼的东西,在那时候都不是“药品”,是命根子。
一瓶藿香正气水,一包感冒冲剂,平时十几块,关键时候换不来一颗鸡蛋。
战争时期,运输一断,药厂一停,药品几天内就成了古董,存货不是按瓶算,是按粒算。
有个例子,2010年智利大地震,港口被毁,城市断电断水,有位母亲用最后一片退烧药,救下了高烧的孩子,而那片药已经过期两个月。
所以有人说,战时带一只急救包,比背一口袋金条更实在。
当然,药物保质期是问题,真正会准备的人,不只囤,还每年换新,老药吃了害人,不如丢掉。
最紧要的是消毒,没消毒,就别碰伤口,那种事,真出事的时候一条命都不够赔。
有些人还会储备体温计、一次性手套、口罩,这些东西,平时放着占地方,可真要爆发疫情、乱战,一只口罩能换一包挂面。
没电、没油,一切白搭
一旦断电,所有的秩序都跟着崩,1999年,科索沃战乱,大规模断电,医院黑漆漆,急诊室里只能用手电照着开刀,冰箱成了摆设,胰岛素全废了。
最先疯抢的,是手电筒、电池、便携发电机。
有战区记者回忆,那年进入加沙地带,当地居民用摩托车发电,一晚点灯30分钟,就花掉一周汽油。
所以,真正有准备的人,自己搞电,干电池、太阳能灯、小型充电宝,都靠自己。
还有汽油、柴油、煤气罐,平时看着普通,一打仗立刻翻倍,运输停了,加油站炸了,想跑也跑不了。
2014年,乌克兰东部冲突期间,加油站一度排队3公里,一桶油能换半辆旧车。
车能开?得看你有没有油。
有人干脆放弃车,用手推车拉物资,因为车再好,没油就等着原地搁浅。
所以有种观点,战时能存的最好是“小块可带走的能源”。
火柴、打火机、蜡烛、固体酒精、一次性气罐,这些看起来像露营用品的东西,战乱中成了求生工具。
别小看一根火柴,它能让你喝到开水,活多一天。
还有种人不囤东西,囤黄金。
黄金值钱这个事没人否认,战时黄金的优势在于体积小、价值高,逃难、换物用起来方便。
可也别想太美,黄金得看环境,有地方认,有地方只认盐和米。
1997年非洲刚果冲突,有人用一小块金条,换不来一斤玉米。
再往上追,清朝末年,慈禧太后逃到西安,带的是银两金器,可到了路上,换饭吃的还是随行太监手里的老干粮。
所以,金银只能应急,不能当饭吃,真正管用的,不是值钱,而是能用,那种关键时刻,能派上用场的,才算“资产”。
结语:
现金在战争中迅速贬值,真正能救命的,是手里的物资。
食物、净水、药品、燃料、应急工具,这些才是关键时刻的底气。
不是有没有钱,而是有没有东西可用。
真要出事,撑得住的是准备过的人,活下来的,是手里有货的人。
发布于:福建省上海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