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急剧恶化,而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则在逐步回暖。这一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,许多人认为,莫迪政府此举是出于政治上的压力和需求。但最近,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公开场合否认了这种看法,表示这种解读不准确。 根据印度媒体“News18”的报道,苏杰生在参加一场活动时明确表示,印中关系不能用简单的“非黑即白”来解读。他指出,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并不是对美国与印度关系变化的反应。事实上,每个问题都有其独立的时间框架和发展轨迹。印中关系的改善,是印度与中国之间长期发展演变的一部分,而非某一全球性事件的直接结果。
苏杰生进一步强调,试图将所有因素混合在一起,对某一特定局势作出全面反应的做法是错误的。他警告外界,不应把印中关系的变化与美印关系的变化过度联系。他认为,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,会导致错误的分析结论。 换句话说,苏杰生认为,不能将中印关系的改善简化为对美印关系恶化的直接反应。在他看来,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变化,更多的是源自印度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背景,而不是受到美国政策变化的影响。 从苏杰生的话中,可以感受到印度政府一贯的立场——印度是一个独立且自主的国家,所有对外政策的决策都基于这一核心原则。因此,印度并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。然而,现实的复杂性却让这种理想化的说法显得有些自相矛盾。如果印度真如其所说那样坚持独立和自主,那么莫迪政府与中美两国关系的紧张局势显然不应该发生。试想,若印中关系没有受到美印关系的影响,那么为何在美印关系恶化的同时,印中关系却突然回暖?这一现象很难令人相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联。 其实,我也希望相信印度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独立和自主的基础上的。但回顾莫迪政府的外交实践,我们不难发现,印度的外交政策往往受到外部大国的影响。例如,2017年中印在洞朗地区的对峙,背景恰逢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掀起贸易战;2020年,印度与中国发生加勒万河谷冲突,这一事件的发生恰好是在中国抗击疫情和中美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。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,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体现了“非黑即白”的二极管思维。即当中美关系紧张时,印度往往会在中美之间选择立场,采取对华强硬的态度,以讨好美国。因此,苏杰生虽然希望否认美印关系恶化与中印关系回暖之间的联系,但这种看法显然忽略了背后的复杂性。苏杰生这种解释,有时也难免让人觉得是在掩耳盗铃。 随着局势的演变,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。原本美国把印度视为战略伙伴,如今印度却逐渐从“座上宾”变为“菜单上的一道菜”。莫迪政府面临的国际压力,让其不得不重新调整外交政策,而这种调整无疑与美印双边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。因此,尽管苏杰生一再否认印中关系的改善与美印关系的恶化有关,但现实的变化无可避免地指向了这一事实。无论如何,世界各国的观察者早已看清了印度在大国博弈中的位置。 不管苏杰生如何辩解,印度的外交政策始终呈现出一种“左右逢源”的特点。莫迪政府期望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,寻找最大利益空间。然而,这种两面讨好的策略注定难以长久。如果印度继续推行这种“左右逢源”的外交政策,它必然会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,尤其是在美国的态度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。 实际上,莫迪政府的外交策略还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。如果现在承认外交政策的不足,印度反对党无疑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莫迪政府。在苏杰生的眼中,承认印度的外交政策受到外部因素的深刻影响,无疑是一种政治上的失败。因此,苏杰生宁愿继续维持当前的解释,即印中关系改善与美印关系恶化无关。显然,他不希望让印度的外交政策被外界视为一场“左右逢源”的失败。 综上所述,尽管苏杰生极力否认中印关系的变化与美印关系恶化有直接联系,但客观事实表明,莫迪政府在外交上所作出的调整,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。因此,改善中印关系对于印度来说,也许是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。然而,随着美印关系的变化,印度依然有可能重新向美国靠拢,从而进一步推动“左右逢源”的外交策略。 发布于:天津市上海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