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25日,纽约联合国总部,安理会通过一项要求加沙立即停火的决议。文本里还写明要释放人质,给救援开路。当天会场里各方代表表态不少,气氛紧张。然后第二天的加沙天还是响着炮声。所以大家很快明白,纸上停火是一回事,地面停下来是另一回事。
这份决议美国投了弃权,没投反对,但也没投赞成。因为这个,以色列政府说自己不被“强制”,继续按自己的节奏打。人质问题一直悬着,家属在特拉维夫的街头反复举牌。结果就是,停火和放人质的顺序,成了谈判里最硬的结。
接着看地面。拉法口岸多次停摆,卡车排成长龙,很多物资进不去。还有,北部城镇反复转移,人们没有稳定的住处。医院电力和药品紧张,手术排队。这样的状态拖久了,谈判桌上的筹码只会更乱。
5月24日,国际法院要求以色列在拉法收兵,防止伤害平民。同月,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申请对以色列和哈马斯多名领导人发出逮捕令。然后现场的轰炸并没有停下。因为这些法律步骤不直接落到士兵的手上,结果只是话更重,但枪声照旧。
美国这边,一度扣下部分炸弹,表态不支持在拉法大打。美军在5月搭了海上浮桥送粮,后来因天气和安全多次停摆。接着又恢复一阵,又被浪拍坏。所以看起来,美国也在两头为难,一手撑盟友,一手管人道。
边境那头,黎巴嫩和以色列的炮火来回打。北以色列很多城镇长期撤离,学校停课。南黎巴嫩也有村镇被击中,农田空着。无人机和火箭偶尔越线。结果就是,战线不是只在加沙,已经在北边拉长。
今年年初,1月2日,以色列在贝鲁特打死了哈马斯高层萨利赫·阿卢里。到了4月中旬,伊朗用无人机和导弹对以色列发动打击,随后以色列在4月19日对伊朗进行了有限反击。各方都说“点到为止”,但都提高了戒备。同样的动作再多一次,可能就会把火力更往外扩。
斡旋没有停过。卡塔尔和埃及一直在两头跑,美国派团队在多地会晤。方案大多是分阶段停火、分批放人质、分段撤军。然后卡在细节,谁先停,谁先放,每一条都要写死。各方内部也要回去过会,时间就被拉长。
以色列国内的掰手腕也在撑着这场仗。家属多次堵路、请愿,要政府把换人质放在第一位。内阁有人主张继续打到底,也有人担心国际压力和安全风险。因为这个,每一次谈判的窗口期都很短,结果常常是刚开又关。
加沙的援助通道一直不顺。陆路被检查得很严,卡车常常在边上晒一天。海上通道不稳定,浪大就停;空投能救急,但量太小。志愿者和机构在边境点忙着分发,常常顾不上记录。人吃不饱,秩序就更难维持。
红海这条航道也被牵进去。也门胡塞用无人机和导弹骚扰商船,多家船公司改线绕非洲。美国和英国多次空袭胡塞阵地,试图压下来。然后全球运价上去,交货延后。同样的事一旦长期化,成本就会一直往上加。
欧洲这边,很多国家在联合国投票支持停火,呼吁人道通道。美国国会内部也吵得厉害,援助、军售、约束条件都在争。因为盟友之间也在下棋,所以外界看到的表态不总是一样。还有,选举周期的声音也在往外交上顶。
到了2024年秋,战事还没全面停下,人质还在,援助缺口还在,边境炮火还在。谈判的字句越来越密,现场的动作也很密。然后时间越拖,各方的退路越少。结果就是,想要收场,门槛越来越高。
这场冲突也把区域的抢地盘拉紧了。伊朗支持的力量不只在加沙,黎巴嫩、叙利亚都有影子。以色列的防线要同时盯多处,压力很大。美国在中东加派力量,又不想陷太深。海湾国家也在算账,尽量把火挡在外面。
普通人关心的,是能不能停下,能不能把人质带回,能不能让卡车过关。这些都是很具体的事。掰手腕的层级再多,最后也要落在路能不能通、枪能不能停上。谁先走一步,就看谁觉得现状对自己更不利。
夜里,拉法边境一排卡车停着,司机躺在车轮旁,手里攥着一张通行单,耳边是风声和远处的犬吠。他抬头看了看黑压压的天,又看一眼表,等着哨声能响。下一次谈判,把这条路真打开了吗?
上海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